2024-05-05

九三教育基地巡礼系列:毕生奋斗为强国——记九三学社创始 人王卓然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1-12点击数:10125
九三教育基地巡礼系列:毕生奋斗为强国——记九三学社创始 人王卓然

 

一个民族的优秀分子是当这个民族面临危亡时,能将自己的全部智慧、精力甚至是生命毫无保留地用在挽救民族危亡的事业上;是用知识的力量唤醒民众,努力摆脱贫穷落后,走向兴盛富强上。由抚顺走出去的王卓然就是这样的优秀分子,他为实现强国梦发奋读书,呕心育人;他为使世界广泛了解中国,遍历欧美宣介中国历史文化;他为驱除外辱,参与发起组织,办报办刊,救助同胞;他为建立新中国,奔走呼号,反对内战,争取民主;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殚精竭虑,为兴邦强国极力付出,献计出力,即使遭受迫害、身陷囹圄也矢志不改。他的爱国作为赢得了各界的广泛赞誉,研究东北抗战史的人将他列为“东北救亡七杰”之一,《中国近现代人物》等多部大型典籍将他收入其中,称他为“教育家、宣传家、社会活动家”,他是辽宁人民的骄傲,更是抚顺人的骄傲。

  宣介中国的演说家

  王卓然于1893年5月24日出生在抚顺北郊(今顺城区河北乡)的莲岛湾村,系独生子,儿时曾放过猪。1905年日俄战争时,凶残的日军诬其父王镇偷了他们一匹走失的军马,将其绑在马尾上拖出三四里,险丧其命,后失马自回,才饶过他。经数月调治其父方愈,此事在幼小的王卓然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后来他上私塾、上小学,接受了新知识,特别是在千金寨看到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欺侮和压榨,他逐渐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欺受辱的道理,也逐渐树立了教育救国、科技强国的思想。带着这种理想,1911年他由抚顺县第一两等小学堂(现抚顺城一校)考入了奉天两级师范,其间结识了阎宝航、卢广绩、王化一、杜重远、高崇民和张学良,成为挚友。1919年又考入北京师范高等专修科,成为中国最早自己培养的16名教育研究生之一。在校期间,他有幸与陶行知等人陪同来华的世界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孟禄到中国9省130多所大中小学校参观调查,其后,他著有《中国教育之一瞥》,此为最早介绍中国教育情况、探索中国教育出路的书,在当时中国教育界的影响既广且深。1922年夏,他从北京高师毕业回奉天任省教育厅视学,参与举办千余人参加的全省暑期教育研习会,他主讲教育哲学。1923年秋,王卓然获官费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留学,攻读教育管理。为了获取生活费,他打多种工,倍尝艰辛,后来采取演讲的形式,到美国各地宣传、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占、掠夺,提醒世人警惕日本的侵略野心。1927年秋,他又到英法德等欧洲国家进行这样的演讲。他的演讲使西方国家的民众增加了对中国的了解,美国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就是听了他的讲演对中国产生兴趣,漂洋过海,来中国工作的。

  教育救国的践行者

  早在陪同孟禄参观调查中国教育情况时,王卓然就访问过中共领导人陈独秀,聆听过他对教育的宏论。陈独秀强调,要改造中国贫弱的面貌必须靠社会主义、靠教育,这使王卓然深受启发。出国前他曾任奉天省教育厅视学,他经常深入到各县推动办学,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留学回国后,他担任东北大学教育学院负责人,发起成立助学基金会,四处募集资金,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他还从自己的薪水中每月拿出一百元现大洋资助困难学生。“九一八”事变后,王卓然在身兼数职的情况下,又临危受命,出任迁至北平的东北大学秘书长、代校长,面对资金奇缺、校舍分散、国民党反动派极力破坏等复杂、困难的局面,他苦苦支撑着办学。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抗日救亡、复土还乡的骨干,他力排众议,设立边政系,开办俄文班和日文班,他还加强对学生的军事训练,力使学生成为文武双全的优秀人才。后来,许多学生走上革命道路,有的牺牲了生命,有的成为新中国的高级干部或将军。

  抗日救亡的宣传家

  “九一八”后,大批东北人流亡进关,为了抗击日军、救助难民,王卓然、阎宝航、高崇民等一批东北爱国人士在北平成立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他被选为核心领导人之一。该会用各种形式组织、领导义勇军,使义勇军迅速壮大,有力地打击、阻止了日军的侵略。为了鼓动民众抗日,王卓然建议创办报纸,并亲自担任《覆巢》报(后改为《东方快报》)、《外交月报》社长。由于两报旗帜鲜明地宣传抗战,成为北平发行量最大的报纸。1932年9月,日军在抚顺制造了平顶山惨案,出于故乡人的特殊感情,王卓然派人潜入抚顺,了解事件真相,然后将此报告给他的同学、中国驻国联代表顾维钧,顾据此在国联会议上揭露日本暴行,呼吁国际上制裁日本。王卓然还主编抗战丛书40多本及《外交大辞典》,这是中国有史以来首部外交方面的大型工具书。他帮助其好友埃德加.斯诺到延安等陕北红区采访,支持其长子王福时翻译斯诺采访延安的手稿,帮助出版了《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后又支持王福时陪同斯诺夫人海伦采访延安。在延安他采访了毛泽东、朱德等多位中共高层领导人,回京后,他连续40多天在《东方快报》发表《陕北归来》访问记。这是当时国统区最为详细介绍延安军民情况的报纸,他们极大地满足了国统区民众对延安情况了解的需求,使报纸销售量急剧攀升。王福时还在《救国时报》等外国的华文报纸上发表介绍延安文章。这些书报中众多介绍延安、介绍中共抗日主张的文章,被国内多家报刊转载,在京、津、沪、汉等大城市影响很大,使许多爱国青年、进步学生奔赴延安。据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统计,仅1938年5月至8月三个月间就有2288人奔赴延安,使抗日队伍进一步壮大。

  张学良的亲信幕僚与文胆

  早在1916年王卓然在奉天读书时就与张学良结识并渐成挚友,1928年8月,他留学归来,主持东北军政的张学良求贤若渴,即请王卓然担任东北大学教育学院负责人、东三省长官公署顾问和自己子女的家庭教师。王卓然才华卓具,见解超群,深得张学良的信赖,逐渐成为他的核心幕僚和文胆。为了振兴东北,王卓然建议改造兵工厂为生产农具和修配汽车的工厂,以利发展经济;裁撤军政冗员,精兵简政,减轻百姓负担。他还力助张学良易帜,与国民政府实现统一。

  1929年10月末,王卓然与阎宝航等受张学良派遣去日本京都参加太平洋问题国交会。会上,他们散发《田中奏折》,揭露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使日本代表松冈洋右等人狼狈不堪,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热河失守后,王卓然用苦肉计说服张学良戒毒,实施时,他日夜守候,直至张完成戒毒,成为新人。“西安事变”后,王卓然立即指示《东方快报》报道事变真相,介绍张的八项主张。得知张送蒋去南京,他料定张此去凶多吉少,即连夜撰写《张学良到底是个怎样人》一书,并以最快速度印出,广为散发,努力营造有利于张的舆论氛围。他还亲去南京找宋子文等友人营救张,他还不顾长途颠簸去探视囚禁在浙江奉化的张学良,又按其嘱托去西安做东北军上层军官的团结工作,此间,王卓然结识了周恩来,并渐成知己。在其后的岁月中,王卓然为恢复张的自由不懈努力,直至生命的终结。

  民主建国的倡导者

  抗战胜利后,总部设在重庆的东北救亡总会完成使命,王卓然担任社长的《反攻》停刊。但这之前王卓然就参加了科学民主座谈会,后更名为九三学社。1946年5月4日,王卓然与许德珩、褚辅成、张西曼、梁希等教育、科技界著名人士发起成立了九三学社,被选为该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早在1938年国民参政会设立之初,他就被选为参政员,会上他多次提出主张抗战、惩治汉奸、释放政治犯、释放张学良、制止官僚腐败等提案,被国民党高层斥为共产党的代言人。抗战即将胜利时,王卓然就与阎宝航等人成立东北政治建设协会,对抗战胜利后的东北如何实现民主政治进行研究设计,周恩来、董必武经常参加他们的研讨。针对国民党反动派欲发动内战的阴谋与行径,王卓然又积极参加反战吁和的和平建国运动。他提出“现地停战,恢复交通,维持现状,进行整编”的主张,得到周恩来的赞成,却遭到蒋介石的反对。他见和平无望,便于1946年7月返回沈阳。

  新中国对日贸易的开拓者

  回到百孔千疮的沈阳,为了生计,王卓然开办了中国国际兴业公司,但受国民党的刁难,经营活动举步维艰。9月,他参加沈阳市商会会员大会被选为商会委员,1947年末,他受东北商界的委派去日本为驻日代表,他是战后中日贸易的第一人,广受日本工商界的欢迎。经过多方努力,他与日方签订了出口桐油、皮革,进口纱锭、马口铁的合同。为了保证信誉,在新中国已经成立的情况下,他费尽周折,履行了合同,按时按数交货提货,成为新中国首位与日本进行贸易的开拓者。他结识了日本通产省大臣高崎达之助,且友情日密。他写信给周总理,请求回国工作,周希望他继续留日,为新中国对日贸易尽力。他从日本进口的马口铁是新中国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王卓然为新中国发展建设所进行的经贸活动被台湾驻日代表所嫉恨,他们欲置他于死地。1951年5月,王卓然在高崎达之助的帮助下返回祖国,5个月后,他致长信给高崎达之助,热情地介绍新中国的巨大变化,希望他做日本高层的工作,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后来高崎先生多次率团访华,还参加了万隆会议,与周恩来相识并成为好友,为发展中日经贸、政治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发展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王卓然回国后,在津、京创办了多所幼儿园、少年科普馆,为青少年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还多次向故乡莲岛湾捐款赠物、捐赠图书,帮助发展文化教育事业。1955年,周总理亲自安排他担任国务院参事,行政为6级(正省),以后他满怀信心地为新中国而工作。他每年列席全国的两会,每次他都就科技、教育等领域的问题提交提案,提出改进、发展的建议,他还经常深入到工厂、农村、学校等基层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他还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推动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每年劳动节、国庆节的庆祝活动,他都被安排上天 安 门观礼台观看游行。

  1968年3月,他因“东北帮叛党集团成员”这一莫须有罪名被捕入秦城监狱,关押了4年。在狱中,他坚持进行文字改革的研究。1972年5月因病出狱,其后他为恢复张学良的自由进行多方努力,1975年1月31日因病在京逝世,终年82岁。1979年8月15日国务院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为其召开了追悼会。不久,他的子女将其部分骨灰送回故乡安葬,1995年张学良将军为其墓题写了碑名(此为世界仅有的张学良亲笔题写的墓碑)1997年他的子女根据他的遗嘱,捐资30多万元为故乡建成图书馆,吕正操将军题写了馆名。现在,河北乡佳化学校、莲岛湾村都有王卓然生平事迹展室,这成为抚顺的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场所,其墓也常有市民前往瞻仰,他的事迹和精神已成为激励故乡人民努力奋斗,建设富饶、美丽抚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2014年5月7日,作者:王太学)